五宗堂字号的由来及历史印记
“五宗堂”由来
创建于1845年的 “五宗堂”,有160余年历史,目前是国内最老的膏贴老号之一,鼎盛时期曾开设上百家分号。据宁海志记载1845年(道光二十五年),徐氏曾祖徐伯仁从京城为道光帝诊治后返乡,买下近600平方米的临街店铺(旧址--现今大金步行街附近)创办了医药馆,字号为“五宗堂” 。
五宗堂清末时期
道光二十四年颈、腰患病数月,因御医诊治不效,召之徐伯仁入都。经应用徐氏膏剂精心施贴,取果颇佳,六剂颈、腰恢复自如,不日既得痊愈。道光帝病愈后,原拟其留职京师,因徐伯仁坚辞并述明予开设堂号造福一方,请求放归,道光帝允准后自撰“廷外御医”四字匾额,赏赐徐伯仁。因其多次为道光帝诊治均在北宗堂,遂闻徐伯仁世家五代行医,故为堂号赐名“五宗堂”,徐伯仁医功告成,“载誉”回籍。五宗堂膏贴也因此而得名。
五宗堂从徐家第二代开始扩大和发展。徐家第二代有兄弟五人经营“五宗堂”的老号或分号。
“五宗堂”在第二代到第三代开始步入辉煌。分号遍布现在的大金、大连、旅大、哈尔滨、西安、太原、徐州、天津、邢台等地。当时徐氏家族员工达170多人,日出售中药材千斤,膏贴万余贴是著名的中医药世家之一。
五宗堂民国时期
1931东北被占领,五宗堂虽凭借其雄厚的实力未倒闭,但仍未免遭到战火的洗礼。
1956年,“五宗堂”公私合营,成立“公私合营五宗堂膏贴馆”。
1963年,网点调整,五宗堂被撤销。
1965年,徐氏后人以中医膏贴门诊形式恢复了五宗堂断续经营30余年。
1997年五宗堂由门诊形式经营改为公司运营。
二、“五宗堂”方剂
“五宗堂”积累的祖方流传至今的有:五宗堂黑膏贴、五宗补心丹、五宗妇方剂等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宗堂膏贴。
“五宗堂黑膏”它是由血竭、炮山甲、酱草、乌玄等50余味名贵地道中药精心加工而成。
当时的“五宗堂黑膏”不但在辽南、辽东一带久负盛名,更是漂洋过海,远销到了南洋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国家,受到当地患者的青睐。
三、“五宗堂”传人
“五宗堂”的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密不可分,跌宕起伏。历经清代、民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新中国成立、“文革”等重要历史时期,后五代相传,前三代是当地名医。到第四代由于战乱等原因“五宗堂”勉强支撑,第五代才再现原貌。“五宗堂”之所以能保留至今,与以下一位重要传人密不可分。
第四代传人徐敬之:1943年从其父徐司延手中接管“五宗堂”,其时正是“五宗堂”发展史上最艰难时期。1956年,他响应新中国政府的号召,将“五宗堂”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,同时成立“公私合五宗堂医馆”,并将应得的利息上缴国家,得到了党和政府极高的评价。徐敬之作为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代表,参加了当年2月22日~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,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亲切接见,并和其它优秀代表一起与领导人合影留念,照片刊登在1956年3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。
1965年徐敬之重新以中医门诊形式经营五宗堂,使这家百年黑膏老号得以延续。
现今五宗堂膏方等方剂已由徐氏创办的公司以现代化方式运营,五宗堂迎来了一个崭新时期 ,这家百年膏贴老号得以复兴。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